五個步驟開始你的全球化指數投資之路!

五個步驟開始你的全球化指數投資之路!

敲碗許久的重量級文章終於來了!直接手把手教你開始指數投資。

如果你已經初步了解全球化指數投資的好處,想要立刻開始,那這就是為你量身打造的一篇文章。

只要完成這五個步驟,你就可以擁有一個地區分散、資產分散的指數投資組合。

還不知道什麼是指數投資,可以先看這篇「被動指數投資入門10大常見問題」。

Step 1 開戶

很遺憾,台灣目前的金融產品沒有適合全球化指數投資的標的,我們必須購買國外的ETF,所以你開戶的選擇有2種──複委託海外券商

選項1 複委託

複委託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國內券商來交易國外股票。

優點是簡單容易上手,而缺點是買賣的單次費用較高,比較不能靈活配置。

複委託必須注意手續費用差異很大,所以一定要談手續費!

目前一般的複委託,手續費在單次交易0.2%以下、最低收費額度20美元以下比較合理。

或者是有些券商有定期定額特殊優惠,如永豐豐存股無最低收費(手續費0.3%),很適合想要定期投入的小資族。

延伸閱讀:一萬美元複委託單筆買英股ETF | 指數投資實際操作流程

選項2 海外券商

使用海外券商投資,通常是用線上開戶的方式直接開設當地國家的券商帳戶。

好處是可以使用DRIP(股息自動再投資),且現在海外券商大多都沒有交易手續費,你的交易成本只需要付一次性的電匯費(單次費用約600-1000台幣),自由度很高。

海外券商也是最直接投資海外股票的方式,你還可以收到股東投票信(複委託不一定有),但缺點是需要克服一些心理障礙(要將錢匯出國外)。

注意!!!海外券商一定要選有通過SEC/SIPC監管保護,千萬不要隨便選來路不明的野雞券商。

通常台灣人常用的海外券商大概是TD(TD Ameritrade)、FT(Firstrade)、IB(Interactive Brokers)、嘉信(Charles Schwab),因為很多人使用所以網路上也較多開戶、買賣、出入金等教學文,新手就在這四間當中選擇一間喜歡的即可。(我自己目前是用TD、FT)

延伸閱讀:一萬美元匯入海外券商買美股ETF(上) | 買美金與國際匯款實際流程

延伸閱讀:一萬美元匯入海外券商買美股ETF(下) | 指數投資實際操作流程

Step 2 存滿緊急預備金的最低下限

緊急預備金顧名思義,就是讓你在突然發生無法預期的意外時,能有一筆錢幫助你度過危機。這筆錢「完全不能」用來投資或消費,請善用定存或高利活存好好保存。

緊急預備金的金額會依照每個人消費習慣承擔責任保守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你可以先存到緊急預備金的下限,之後就可以立刻開始投資,後續再慢慢將緊急預備金金額補到自己適合的額度。

緊急預備金最低下限的公式如下:

緊急預備金公式
緊急預備金 = 月基本開銷*6

月基本開銷是指伙食費、房租、水電費、交通等必要性支出。

假設你的月基本開銷2萬元,那你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先存到12萬,然後將這12萬放在定存或高利活存中。

當我們存滿緊急預備金後,每個月額外的錢就能拿來投資了。

Step 3 決定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簡單來說,就是決定你的投資組合要持有哪些資產以及各自占比多少

這是投資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研究指出資產配置對整體投資組合報酬的影響大約佔了9成以上。

Step 3-1 了解各類資產的報酬

下面這張圖是統計美國股票(Stocks)、長期公債(Bonds)、短期公債(Bills)、黃金(Gold)、美元(Dollar),這五種資產在1802年到2013年的報酬比較。

從這張圖就可以清楚看到各種資產的成長性,持有現金長期是負報酬(-1.4%);黃金長期的報酬也很差(0.6%);短期公債(2.7%)與長期公債(3.5%)報酬適中;股票的報酬最好(6.7%),以上都是扣掉通膨的年化報酬率。

Source: “The Future for Investors,” by Jeremy
Siegel, with updates
to 2013.

Step 3-2 選擇資產類別

在一個完整的全球化指數投資組合中,必須包含高風險資產與低風險資產,且每種資產類別的涵蓋範圍是全世界,不能只投資單一地區。

最簡單有效的指數投資配置,只需要兩種資產:高風險資產為股票,低風險資產為短中期公債

Step 3-3 選擇相對應的市值型ETF

選好資產後,如何最簡單的持有資產,又能達到全球化的效果呢?

沒錯!就是使用市值型ETF

市值型ETF以被動追蹤市場指數的方式,依照市值比例持有個別股票、債券等資產,我們只要一檔或幾檔ETF就能持有涵蓋全球的資產。

例如投資全球股市,可以使用VT;投資全球中期公債,可用VGIT搭配BWX。

然而因為投資全球中期公債需要兩隻ETF,也有人用BNDW這檔全球投資等級債券的ETF來代替(可能會增加一些風險)。

所以最簡單暴力的配置就是VT+BNDW,兩檔ETF就能讓你持有全球股市+全球債券的資產。

Step 3-4 選擇資產比例

通常傳統的做法會以年齡來判斷可承受風險:年齡等於低風險資產比例,如30歲就是7成高風險3成低風險。

但實際還是要依個人風險承受度來評估。

你可以用portfolio visualizer這個網站跑歷史回測(或是蒙地卡羅模擬)。

下面我們簡單回測一下歷史數據,比較100%股票、80%股20%債、60%股40%債的區別。

回測的基本資料如下:

  • 回測日期:Jan 1994 – Oct 2021
  • 投入金額:初始金額1萬美元,往後每年初再投入1萬美元,總共投入28萬美元
  • 使用資產
    • 股票:全球股票(美國股票50%+美國除外國際股票50%)
    • 債券:全球債券(未避險)

結果如下圖:

我們的觀察重點放在年化報酬標準差(標準差越高代表波動性越高),100%股票的組合年化報酬有8.28%,但標準差高達15.29%;80%股票的組合年化7.85%標準差12.67%;60%股票的組合年化7.28%標準差10.31%,三個組合最終餘額都大約在百萬美金。

如果你對標準差沒什麼感覺,那還可以看最大跌幅(Max Drawdown),也就是歷史大跌時的表現。

下圖是比較近30年來幾個嚴峻的熊市時期,各投資組合的最大跌幅。最可怕的就是2008次貸危機,100%股票的組合最大跌幅為-54.79%,80%股票的組合為-46.52,60%股票的組合為-37.59%,可以發現債券比例越高,最大跌幅越小

根據上面的回測結果,我們只要配置20%的債券,犧牲0.43%的年化報酬,在遇到2000網路泡沫時比100%股票的人少跌10.37%;遇到2008次貸危機時比100%股票的人少跌8.27%,這就是資產配置的好處。

現在,請你自己做一下壓力測試,照著上面的回測結果(或是自己去跑不同的回測),想像自己「總資產」下跌多少,會讓你會睡不著受不了想認賠殺出。

我會認為不管你自認你的承受風險度有多強,債券還是至少要有1成的比例。

注意:不要太糾結「最佳比例」,沒有最完美的投資組合,一切都只是過去的歷史數據,誰都不能保證未來。

Step 4 投入!持續投入!

這一步的作法很簡單,就是將現有閒置資金一次投入,後續新的資金再持續投入。

每個人在剛開始指數投資時,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定期投入還是單筆投入好?

直接給答案:歷史數據與各種研究指出,單筆的勝率較高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所有的閒置資金都算是廣義上的資產配置,資金配置在股票與債券的成長機率就是比現金還高。

舉例,假設你有1000萬的閒置資金要做股票80%債券20%的配置,如果一次投入市場,你的投資組合就是800萬在股票200萬在債券;而如果分10年投入,一次只投100萬,同樣是股債82配置,但實際上在第一年你的資產配置比例為8%股票、2%債券、90%現金,兩者承擔的風險完全不一樣。

應該用資產配置控制風險,而不是用延長投入時間來控制風險

之所以不敢一次投入,可能是你想要預測市場未來走向,也可能是現階段資產配置比例的風險你無法承受,那麼應該做的是調整資產配置比例,而不是放一堆閒置資金在市場外,期待不知何年何月才來的下跌。

對於已經有一筆閒置資金(超過1萬美元)的人,我認為可以用海外券商或複委託直接單筆投入做好資產配置(如果真的無法接受單筆,就分批在一年內投入)。

如果是每年投入大約1萬美以下的人,可以使用豐存股定期定額,因為它沒有最低收費限制,適合做小額資產配置。(不是特別要幫它打廣告,希望其他國內複委託券商也能跟上)

簡單來說就是小額資金投豐存股大額資金單筆投海外券商或複委託

如果不知道如何照比例購買ETF,下面這篇文章裡有實際操作流程可以參考。

延伸閱讀:一萬美元匯入海外券商買美股ETF(下) | 指數投資實際操作流程

Step 5 再平衡(Rebalance)

Step 5-1 什麼是再平衡?

再平衡就是將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平衡回原本預設的比例

下圖是個再平衡的例子,原本的投資組合裡有100萬資金,預設的資產配置比例為60%股40%債,也就是60萬股票40萬債券。

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變化,假設股票資產成長到160萬,債券資產40萬沒有變動,這時的資產配置比例就變成80%股20%債,偏離原本預設的比例。

而再平衡就會賣掉價值40萬的股票,並同時買入債券,把資產比例平衡回60%股40%債。

Step 5-2 再平衡的目的

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將風險固定在可承受範圍

同上面的例子,如果讓原本60%股40%債的投資組合變成80%股20%債,這時若遭遇2008的次貸危機,原本只會下跌-37.59%,變成-46.52%。

投資組合當中個別資產過度漲跌,都會讓投資組合整體風險改變,這時透過再平衡就可以恢復原本預設的風險承受度。

Step 5-3 如何再平衡?

指數投資人常用的兩種再平衡方法,為投入時再平衡定期再平衡

投入時再平衡:在每次投入新資金時, 將各類資產補到預設比例(漲多的就少買、跌多的就多買)。

下面這篇文章中,有說明如何使用Google Sheets表格,來輔助我們執行投入時再平衡

延伸閱讀:一萬美元匯入海外券商買美股ETF(下) | 指數投資實際操作流程

定期再平衡:在固定日期執行再平衡動作,如一年或半年一次。

再平衡還需注意交易成本,複委託因為單次交易成本高,較適合投入時再平衡。

我自己指數投資約兩年半,目前每次再投入金額已經不到投資組合的1/10,依然只用投入時再平衡就可以將投資組合調整回預設比例。

快速行動

為了避免你認真看完文章後卻卡在選擇哪種券商開戶、配置比例等問題,這邊直接舉個例子給你參考。

假設小明是一個30歲的年輕人,有初始資金1萬美元,每年可投入金額約1萬美元(或以下),投資期限為20年以上,以財務自由作為投資目標,那麼小明該怎麼開始指數投資?

Step 1 開戶

就我的了解,目前對小資族最親民的選擇就是辦一個有談過手續費的永豐複委託,這樣既可以單筆投入(單筆複委託),後續也可以定期定額(定期定額豐存股)。

Step 2 存滿緊急備用金的最低下限

假設小明每月基本開銷2萬,只要在高利活存帳戶存滿2*6 = 12萬,就可以前進到下一步,後續再慢慢將緊急預備金金額補到自己適合的額度。

Step 3 決定資產配置

假設小明可以承受約-50%的最大跌幅,根據上面的歷史回測結果,大概可以選擇股票80%債券20%的配置比例,投資標的為VT(全球股票)+BNDW(全球債券)。

Step 4 投入!持續投入!

手上現有的1萬美元直接單筆投入VT,再用定期定額VT+BNDW把股債比例調整為原定的80/20,後續持續維持80/20比例投入。

Step 5 再平衡

前中期只要使用投入時再平衡就夠了,盡量不要賣出,畢竟複委託交易成本高。

總結

單單靠這5個步驟,你就可以踏上全球化指數投資之路,讓你的資產放心跟著世界經濟成長,解放大量你用來研究投資的時間,好好專注在其他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上。

指數投資在長期可以打敗9成以上的主動基金,但多數人都不甘於這樣「平庸」的績效,就這樣放棄了這個簡單有效的「投資送分題」。

我良心建議剛開始接觸投資的你,一切簡單就好。未來等你了解更多再考慮其他資產或投資方法,現在最重要的是「開始」。

有句非洲諺語是這麼說的:「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點是2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以上就是不構成投資建議的建議,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對於這些步驟有什麼問題或不清楚的地方,都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會盡力回覆。

延伸閱讀:被動指數投資入門10大常見問題

在〈五個步驟開始你的全球化指數投資之路!〉中有 2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新手必看】從零開始的指數投資計畫 – DianSung人生理財

  2. 自動引用通知: 勞退是什麼?勞退自提的好與壞?你該不該勞退自提? – DianSung人生理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