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當守財奴!】三個讓你降低花錢罪惡感的方法

【拒當守財奴!】三個讓你降低花錢罪惡感的方法

這篇文章適合有些存款、收入也不錯,但對花錢一直很有罪惡感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花錢毫不手軟,但也很多人很節儉,甚至是連花錢都會感受到心裡有點不安。

造成這種花錢的罪惡感,可能是因為長期家庭觀念影響、社會的氛圍、對自己的不自信,讓明明財務狀況良好的你,活得沒有比較開心,我曾經就是這樣的人,直到我開始學習理財。

到底要怎麼降低花錢的罪惡感呢?下面我會從本質上、消費心態上、認知上三種不同角度,和你分享改善花錢罪惡感的方法。

1. 從本質上改善:建立完善的個人財務系統

花錢不要有罪惡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你必須要有完善的個人財務系統。

對一個財務良好的人來說,個人財務系統可以讓你到達一個境界,你會知道自己目前所有的財務狀況,有個持續增值的資產組合、每個月的收入照比例自動分配到不同用途的帳戶,而且你的財務目標完成度都在預期進度內。

這時的你對花錢就不會有罪惡感,因為你知道一切都在變好,連現在花的錢,都會變成更好的物質或體驗來回饋你。

個人財務系統可以依照下面三個步驟來建立。

Step 1 了解現況

首先你要把所有關於錢的事情通通攤在圖表上。

搞清楚你目前的資產多少、有沒有負債、收入與支出的金額多少。

▼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2

▼收入支出的金額與比例

也許不用像上面範例那麼詳細的把細項都列出來,但至少你要知道總資產有多少、每年有多少錢進來、有多少錢流出去這三項基礎資訊。

延伸閱讀:【理財第一步】教你快速建立個人財務總表

Step 2 設立目標

把財務目標分為短中長期,因為資金存放的位置會根據不同的目標期限來決定。

3年內為短期目標,如出國旅行或是購買電腦、手機。

3到10年為中期目標,如買房買車的基金或子女養育金。

10年以上為長期目標,如退休金或財富自由基金。

把你想到的財務目標,列出來大約的金額與期限。

Step 3 分配資金

分為分配現有資產管理未來收入

分配現有資產

把目前擁有的總資產,扣除6個月緊急預備金,再依照上面寫的財務目標,來調整資產的風險比例。

通常短期和中期目標的資金會放在低風險資產(現金、債券),長期目標才會放在高風險的資產(股票、房地產)。

所以如果你知道自己短中期內會有大筆支出,那麼你的資產組合中的高風險資產比例就要降低。

管理未來收入

把每個月的收入分為固定開銷、投資、儲蓄、無內疚消費。

固定支出:日常的開銷,比例大約為30-60%。

儲蓄:用來當緊急預備金、短中期的財務目標,10-30%。

如果你已經存好緊急預備金,目前也沒有什麼短中期的財務目標,那你可以先把「儲蓄」的錢都放到「投資」類別裡。

投資:這裡的資金將會投入風險資產中,用來達成長期財務目標,至少10-20%,越高越好。

無內疚消費:用來購買你任何想買的物品或體驗,10%。

無內疚消費這個類別,是專門讓你放心花錢用的。假設每個月收入3萬,你就會有3千能讓你隨便花,花不完的就放到「投資」類別裡;如果不小心花超過了,就要用未來幾個月的「無內疚消費」類別來扣,扣到還清才能再使用。

2. 從消費心態上改善:替你的花費做分類

會對花錢會感到內疚,很大的原因是你沒有替你的花費做分類,所以你一直覺得「我又再亂花錢了」、「怎麼又要花錢了」,就連買一些生活必須或對你有幫助的商品,也讓你感到內疚。

把花費分成「消費」、「投資」、「浪費」

消費:維持日常所需的開銷,如水電瓦斯費、餐費、網路費。

投資:對自己的現在或未來有幫助的開銷,例如買書、進修、線上課程、運動花費。

這裡的投資是指投資自己,與資本市場的投資是不同概念。

浪費:對自己沒有幫助也不必要的開銷,如賭博、垃圾食物、衝動購物買下沒用的東西。

上面是「消費」、「投資」、「浪費」的大致定義與範例。更有趣的是,對於每筆花錢行為的分類,都會取決於你當下如何看待這筆花費

以星巴克的咖啡為例:

如果你財務狀況良好,每天早上習慣去星巴克外帶一杯咖啡,這筆花費對你來說就算「消費」。

如果你是月光族,買星巴克咖啡只是為了自己的虛榮心,那這筆花費就是「浪費」。

如果你買星巴克咖啡,但是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你認真的在咖啡廳做自己該做的事,那麼哪怕你是個月光族,這筆花費對你來說也可以算是「投資」。

你的目標就是去對每筆花費做判斷,並且有意識的減少「浪費」增加「投資」,也可以把原本的一些「消費」或「浪費」賦予新的意義,將其轉變成「投資」。

不用對「投資」這個類別的花費感到內疚

很多人就是連「投資」的錢都要省,為了省下買書買課程的幾千幾萬塊,多花了數十倍的時間在網路上找免費資訊,得到的效果也沒比較好,還浪費了大把時間。

在經濟許可下,應該要對於能把錢花在「投資」上而感到開心,因為你將金錢使用在正確的地方,這筆錢也許未來會有數十倍的報酬,甚至能得到超越金錢的回報。

注意:這個方法不一定要真的記帳,重點在每次消費之前的反思。問問自己「這筆花費對我而言是消費?投資?還是浪費?」。

3. 從認知上改善:知道金錢與快樂的關係

毫無疑問,金錢的確能買到快樂,但……

賺越多錢不一定能帶給你越多快樂

研究指出,收入的確與快樂程度成正比,然而在年收入超過7.5萬美元(大約225萬台幣)時,收入對快樂程度的影響就沒什麼顯著效果。

雖然多數人距離年收225萬台幣有一段距離,不過還是可以反思自己現在正在追求的目標,是否只是單純為了錢?為了自以為賺大錢以後會隨之而來的快樂?

把「賺錢」跟「快樂」分離開來,從這一刻起就不要再為了賺錢而背棄快樂,不要想著「我先苦個幾年,未來買車買房後就可以娶到漂亮老婆,從此過著幸福快樂人生」,真正的快樂不是賺錢的附屬品。

購買「體驗」比購買「物質」更快樂

也許你常會幻想,如果睡在席夢思King Size床上、手提著Hermes柏金包、車庫一台Tesla,你會過得更快樂,別人會對你更尊重。

更極端的想法是,你覺得「你永遠無法比擁有這些物質的人快樂。」

真的是如此嗎?

用金錢打造更好的物質生活,確實會讓你感到更快樂,但也就一下子,因為人類天生具有「快速適應」的能力,我們會在短時間內適應外在的一切變化,就像你存很久買的新手機所帶來的幸福感,通常在短短一兩週就消失殆盡。

研究指出,購買「體驗」所得到的快樂,不管是在購買前的「消費預期感受」,還是購買後的「幸褔感保持程度」,都比購買「物質」來的更強更持久。

因此,與其把錢都花在打造高成本的物質生活上,不如把錢花在各種能創造回憶的體驗上。

像我以前都覺得,去吃高級餐廳或是買一些精緻甜點很浪費錢,而現在則是把這類消費視為「體驗」。不是要過每個月固定吃幾次大餐的奢侈生活,而是偶爾去體驗一下不同環境與美食,讓自己的日常生活多點樂趣。

對於物質,我們應該更專注在物品本身帶給我們的價值,而不是幻想著靠高級物品就能帶來快樂。

這個方法的行動步驟就是看書,想了解更多金錢與快樂的關係,推薦你讀《金錢超思考》這本書。

總結

這些方法執行起來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都能確實降低花錢的罪惡感,也能減少對他人使用錢的批判心態。

下次在你花錢之前,先想想這筆花費對你的意義。也許對你的未來有幫助;也許可以帶給你新體驗,而你也有完整的財務系統。那麼就放心地花錢,享受金錢所帶給你的快樂,同時也能啟動人生的正向循環!

我們的目標不是變有錢,我們的目標是擁有足夠的金錢去過我們想要的生活。

參考資料:個人體驗與參考以下書籍,《 從0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致富系統 》《金錢超思考》《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