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常見投資迷思】 未實現損益上的投資獲利,只是紙上富貴?

【台灣人常見投資迷思】 未實現損益上的投資獲利,只是紙上富貴?

常在網路上看人說:「股票帳戶未實現損益上顯示的投資獲利都只是紙上富貴!只有賣出換成現金才是真的賺到錢!」

這是真的嗎?以前也覺得很有道理,但後來才發現這是一種迷思,也是導致很多人長期無法在投資市場賺錢的原因之一。

什麼是未實現損益?

簡單來說「未實現損益」就是顯示你的股票帳戶上目前賺多少或賠多少,如下圖。

未實現損益的公式如下。

未實現損益 = 當前市值–投資成本–賣出手續費–交易稅

假設有你的股票帳戶裡有一張以10萬元買入的0050,加上買進手續費0.1425%後的投資成本為100142,而目前一張0050當前市值為12.7萬元,賣出手續費一樣是0.1425%為181元,交易稅扣0.1%為127元。那麼你目前的未實現損益就是127000 – 100142 – 181 – 127 = +26550

未實現損益可以代表投資目前的結果,只要還沒賣出換回現金,其損益值就稱為未實現損益。

未實現損益上的獲利,只是紙上富貴?

如果在Google上搜尋「紙上富貴+空格」,Google會自動跳出「股票 紙上富貴」與「基金 紙上富貴」的搜尋選項,可見許多人擔心自己的基金和股票的未實現損益(獲利結果),只是紙上富貴一場。

認為「未實現損益只是紙上富貴」的2個原因

我大概統整一下,網友們認為「未實現損益只是紙上富貴」的理由與原因。

1. 投資市場很危險只有拿到現金才是賺錢

認為只有現金才安全,什麼股票、債券、基金有天通通會爆炸消失,只有握在手上的現金才真實。

這類網友對投資市場沒有安全感,也許是遇過股災,或者聽很多別人投資大賠的故事。

為了避免虧損,他們通常喜歡設置停損/停利點,就算是指數型ETF也一樣。

2. 不知道自己的投資策略

很多人投資時總是看個新聞、聽到小道消息就隨便亂買。像這樣盲目跟風買進,根本不知道這支股票為什麼買,也不知道何時要賣,所以自然會想趕快獲利出場。

這類人你問他:「為什麼你要投資這個?」,他只有辦法回答你:「XX說/我覺得這檔會漲」,無法以理性角度說明自己的投資策略。

這些錯誤觀念會有什麼問題?

1. 容易小賺大賠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自己的投資標獲利一點點就趕緊賣出,卻看著標的價格直衝天際;又或者買到爛基金,明明本金及報酬持續下跌,卻還安慰自己每年都有領「高配息」。

這種賺一點就想跑,遇到突然下跌躲不掉又想凹單,長期小賺大賠,就是典型的韭菜心態。

2. 無法讓資產複利成長

也有很多人說自己每年績效多好等等,但實際問才知道,他只是固定放一筆錢在市場,有獲利就持續領出來。

舉個例子,假設A與B各放100萬在股票市場,A投資每年報酬率都有20%,但持續把報酬領出;B投資指數型ETF每年報酬率8%,並持續在市場複利。

30年過後A的總價值為700萬,賺了600萬;而B的總價值為1006萬,共賺了906萬,B比A多賺306萬。

雖然我們已經假設A有怪物般的績效,但長期來看還是輸給長期複利的B。

有人會說「那我A又複利阿,絕對屌打B」。

沒錯,但除了像巴菲特、瑞.達利歐這樣的投資大神,全世界可能沒幾個人可以做到長期複利大幅超越市場。

所以一般的主動投資人,會知道自己的投資標的比指數型ETF風險高很多,敢長期複利再投入的人不多,能長期勝過市場的人又更少,但長期留在市場的指數投資幾乎沒有這個問題。

正確觀念:投資的是資產,未實現損益就代表實際獲利

只要你投資的是資產,未實現損益完全能代表你的實際獲利

股票、基金等投資商品都是資產,不是只有現金(實現損益)才是資產,而資產本身就會有波動性。

事實上,所有資產(股票、債券、房地產、現金、加密貨幣),在你還沒換成「實際物品」時,它們的「價值」都會持續波動(現金也是!),只差別在波動的幅度大小。

帳上的數值,就代表你帳上當前的現金價值多少。而股票是高風險資產,風險波動度一定比低風險資產來得大,但這是股票資產的特性,不代表這些帳上價值不屬於你當前的資產,完全是兩回事。

當然,對於那些無法被稱為資產高槓桿衍生性金融商品(期貨、選擇權),其帳面上的未實現損益自然就無法當作真實獲利。

如何放心讓股票成為你的資產?

如果你已經認同股票是一種資產,但還是不放心的想要趕快獲利了結,那代表你的投資風險超過你可以承受的範圍。

這裡分享3個可以降低投資風險的方法。

1.必須夠分散

投資組合盡量分散,降低非系統性風險(單一公司、產業風險),才不會因為投資單一公司出現問題,讓大部分資金損失。

2. 設定資產配置比例與定期再平衡

設定好你可以承擔的資產配置比例,使用回測軟體或蒙地卡羅模擬測試標準差與最大跌幅。

市場漲跌會讓預設比例產生變化,導致承擔的風險也會改變,必須定期的再平衡調整回原本預設比例。

3.長期投資

我們追求的股票資產成長,是長期整體經濟與生產力進步的成果,而不是靠著短期的資訊落差來獲利。

對於一般小散戶來說,短線交易就是個可怕的負和遊戲戰場,只有長期投資才適合生存。

總結

把股票、基金、債券等投資商品看成一種資產,而不是幫你短期增加收入的工具,你就不會輕易的被市場消息影響。

只要你投資的是資產,未實現損益就能代表你的實際獲利,帳上資金現值也完全代表你的一部分資產。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我很喜歡寫這類迷思破解的文章,因為我本身就是從小韭菜一路跌跌撞撞過來,如果沒有那些不吝嗇分享的大神們,我現在可能還只是個愛跟風投資的小韭菜,所以我也想透過分享自己認為有用的知識來幫助別人。

一個人在想法上的小改變,或許可以改變他的思維模式,甚至是改變往後幾十年的人生。

未來我還會寫更多台灣人常見的投資迷思討論(高股息、存股、被動收入、買賣時機等等),歡迎加入訂閱持續關注。

延伸閱讀:該投資電動車ETF嗎?先了解投資單一產業的風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